
健康檢查
B型肝炎抗原
抗原,就是指外來或內在的會引起生物體產生抗體的病原體或物質,而抗體就是指因抗原的入侵,人體所製造出用來對付抗原的東西,這是一種免疫球蛋白.舉例來說,抗原就是敵軍而抗體就是我方守軍。
B型肝炎病毒共有三種抗原一抗體系統.三種抗原分別是:
HBsAg(表面抗原)也就是病毒的外套
HBcAg(核心抗原)也就是病毒的核心
HBeAg(e抗原)也就是病毒的製造物
B型肝炎抗體
核心抗體陽性者,表示曾受到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。在急性感染時會出現,在感染過後也會繼續存在而不會消失。核心抗體本身沒有保護的作用。因此核心抗體陽性者,可能是不活動型帶原者,慢性B型肝炎,急性B型肝炎,或者已經痊癒。這要看其他的抗原抗體系統的狀況才能決定。
核心抗體為陰性者,表示未曾受到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,理論上表面抗原也應是陰性。
C型肝炎抗體
C型肝炎病毒是屬黃熱病毒科的一種RNA病毒,於1989年由美國首度發現,以前稱為非A非B型肝炎,其病毒有分為六種主要的基因型態和50種以上的基因亞型,台灣地區C型肝炎的基因型主要為 第一型(lb)約佔70%。由於C型肝炎病毒外套區基因變化迅速,故疫苗研發相當困難。C型肝炎的主要感染途徑是血液接觸,如輸血、器官移植、共用牙刷、刮鬍刀、或是針灸、刺青、穿耳洞、牙科器械消毒不完全等。
中性脂肪 (血油)
所謂的「血油高」,也就是血液當中的中性脂肪(又稱三酸甘油酯)濃度上昇,和膽固醇過高一樣,屬於高血脂症的一種。中性脂肪高會讓血看起來濁濁的?因為中性脂肪不溶於血液裡,而膽固醇會結合一些東西溶於血液裡,所以,膽固醇高的人,他的血液不見得會濁濁的。血液當中三酸甘油酯的理想值應低於200mg/dl。
膽固醇
低密度脂蛋白因含較多的膽固醇且體積小,容易滲入血管壁內,堆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,可能使血管硬化、狹窄,嚴重時甚至血管阻塞,所以也可以說,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和心血管疾病呈正相關,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濃度越高,罹患心絞痛、心肌梗塞、心臟病等風險便隨之升高;高密度脂蛋白則是好的膽固醇,又可稱為"膽固醇清道夫",有利將膽固醇移除,降低疾病的發生風險。
蠶豆症
台灣地區每100人當中有3人罹患蠶豆症,其中以客家人士居多,蠶豆症的遺傳,常是由父親遺傳給女兒,再由女兒傳給孫子,而以男性的顯性遺傳發病者較多。患者先天缺乏此種酵素,平時尚無大礙,一旦接觸或服用了某些外來的誘發物(如食物或藥物)時,就會引發溶血性貧血。其中以食用蠶豆後造成居多,故俗稱「蠶豆症」。
血糖
「血糖值」代表血液中的糖分,正常來說,血糖會維持在一定的數值,才能讓身體正常運作。無論有沒有吃飯,血糖都會回到正常值。
空腹血糖值是指維持八小時不進食之後的血糖值,測量在沒有進食的情況下,血糖是否會升回正常值;飯後血糖值則是飯後二小時的血糖值,測量在進食後的情況下,血糖是否會降回正常值。
肝發炎指標
當肝臟發炎,肝細胞受到破壞、壞死時,GOT、GPT就會從肝細胞內跑到血液中。例如,當人體免疫系統欲清除體內的B肝病毒等病原時,在搏鬥的過程中,免不了也會傷害到感染了病毒的肝細胞,致使肝細胞壞死,此時肝細胞便會釋放出GOT、GPT到血液中,進而造成肝指數上升。因此,透過抽血檢驗這兩種數值,可作為評估肝臟是否正在發炎的重要指標。
胃幽門桿菌
胃癌成因複雜,在胃癌的危險因子中,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重要危險因子,研究發現胃癌患者中有9成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。此外,飲食過鹹、醃漬食物、飲食衛生、抽菸、過度飲酒,以及遺傳、慢性胃部疾病等亦是胃癌危險因子,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,遠離胃癌可從健康飲食做起;並注意胃部警訊,及早察覺接受診治,如有腸胃不適症狀應及早就醫,有胃癌家族史的民眾,應定期接受檢查
愛滋病毒
愛滋病是由愛滋病毒所引起的疾病。愛滋病毒會破壞人體原本的免疫系統,使病患的身體抵抗力降低,當免疫系統遭到破壞後,原本不會造成生病的病菌,變得有機會感染人類,嚴重時會導致病患死亡。
愛滋病就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(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,AIDS)的簡稱,就是指因為病患身體抵抗力降低,導致得到各種疾病的症狀。 愛滋病毒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(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, HIV)的簡稱,是一種破壞免疫系統的病毒。
精液分析
精液檢查從多個方面評估男性精液以及其中精子的情況。通常用於檢驗男性的生育能力,可能是分析夫婦不孕的原因,或者驗證輸精管結紮術是否成功。精液檢查有不同的量測方式,有些只能檢查部份的特徵,有些可以檢查較多的特徵。精液採集的方式以及量測方式的精準程度也可能會影響結果。
德國麻疹
德國麻疹,又稱為「風疹」,是一種急性病毒高傳染疾病,會出現輕度發燒、疲倦、鼻咽炎、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,並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(與麻疹或猩紅熱發疹相似),疹子約維持3天,病徵溫和。而如果孕婦感染德國麻疹,該病毒可以透過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,可能會造成死產、自然流產或胎兒主要器官受損,如先天性耳聾、青光眼、白內障、小腦症、智能不足及先天性心臟病等缺陷,統稱為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。

癌症篩檢
大腸癌
大腸癌是我國罹癌人數第一位已超過十年,但其實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,21-25%的大腸癌可以透過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;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,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,大腸癌可說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。
肺癌
近數十年來臺灣地區肺癌病人有顯著增加的趨勢,而目前肺癌已是國人因為癌症死亡最常見的原因之一。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顯示,過去數年來國人男性癌症死亡原因中,肺癌高居第二位;在女性則為第一位
乳癌
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統計資料顯示,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的癌症,發生高峰約在45-69歲之間,約為每十萬名婦女178-188人,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,近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,相當於每天有28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、5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。
肝癌
肝細胞癌,又稱為肝癌,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。也是全世界最常見癌症的第五位,而致命癌症的第二位,在台灣、中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發生率比較高,西方國家的發生率相對較低。它的主要成因與B型肝炎、C型肝炎、酒精性肝病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肝硬化有關。
口腔癌
根據國民健康局的最新統計,以全部人口來看其發生率為十大癌症的第五名,而它在男性十大癌症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皆位居第四名,並且男性得到口腔癌的年齡中位數為52歲,跟其他十大癌症的發生年齡相比提早10~20歲。
攝護腺癌
台灣的攝護腺癌(前列腺癌)發生率快速上升,目前已是男性的第五大癌症,2017年有約6,600位新病人,診斷時之平均年齡為72歲,每年約有1,400位病人不幸死於攝護腺癌。
甲狀腺癌
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,民國106年共新增4053位甲狀腺癌病例。依據年齡標準化發生率,甲狀腺癌已成為國人第九大癌症,女性的第四大癌症。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最常見的癌症,以女性為多,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,高峯期是35-55歲,但是各個年齡層皆可以發生
胃癌
胃癌排名台灣十大癌症的第7位,一年約3,000例。若有上腹部不舒服(悶脹、痛)、消化道出血(糞便出現潛血反應、貧血、吐血等)、食慾變差、體重減輕等症狀時,多半已經中晚期,存活率較早期降低不少。
食道癌
食道癌在初期可能毫無自覺症狀,常隨著腫瘤漸漸長大才出現症狀,一般最常被注意到的症狀就是吞嚥困難,嚥下食物時會有卡在咽喉或胸部的感覺 。若發生吞嚥困難時,通常腫瘤已生長的一段時日,大多數已是較晚期的癌症,癌細胞常已蔓延,腫瘤也常已的無法接受根除的治療。
子宮癌
子宮頸癌是常見的婦女癌症,根據統計顯示:子宮頸癌發生率的排名為女性癌症第一位,各個年齡層的女性都有可能發生子宮頸癌,但以25歲到45歲的婦女最為常見。
卵巢癌
卵巢癌好發於停經後或55歲到75歲間的婦女。中位年齡為51歲。確實引起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。已發現的危險因子包括:未曾懷孕過的婦女、較晚生育或較晚停經的婦女、曾得過乳癌的病人、有卵巢癌家族史的人。
胰臟癌
臺灣之胰臟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.55%,胰臟惡性腫瘤死亡人數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2.93%。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十位、女性為第十四位;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八位、女性為第十位。
鼻咽癌
鼻咽癌在中國大陸長江以南沿海各省有較高的發生率,台灣居民的祖先大多來自福建和廣東,因此台灣也是發生鼻咽癌的高危險區。根據我國2011年至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,好發年齡群趨勢穩定約為50歲左右。依據我國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,該年初次診斷鼻咽癌的個案計有1490人,佔當年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.28%。
膀胱癌
膀胱癌是泌尿系統常見的惡性疾病之一,較常侵犯60歲以上男性,男與女的比例大約是2.7:1。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國內每年因膀胱癌死亡者約在400位左右(每十萬人口1.91人),而發生率則為每十萬人口2.29人。在台灣地區,尤其在烏腳病流行區發生率更高,由此可見環境對於膀胱癌的影響顯著。
淋巴癌
淋巴癌的發病,在各個年齡層都很平均,男女比例約相等。一般不會痛,也不會發紅,有別於淋巴腺發炎。有三分之一的淋巴癌之初發病灶不在淋巴腺,而發生於內臟器官,如胃、大小腸、肺之縱膈腔等。以胃痛、胃出血、腸阻塞、或肺部呼吸困難來表現者也不少。早期症狀不明顯的居多,淋巴腺腫大約超過二公分者,應即早做檢查。
聯絡我們
土城中華醫事檢驗所
土城區清水路276號 (清水國小後門對面)
連絡電話
(02)2262-6090
營業時間
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 7:30 至晚間 8:00
(星期日與國定假日需事先預約)
